8月5日,应急管理部于京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多位专家在会上讲解了汛期的安全知识。
“8月份,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全面进入主汛期。”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在会上通报,8月,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部分地区洪涝和风雹灾害风险高,海河流域、松辽流域部分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预计有2到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1个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
她还称,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是一年中防汛形势最复杂、最严峻的时期。同时,暑期外出旅游、野外施工作业处于旺季,安全风险较为突出。
如何辨别预警信号?专家强调要防范台风远距离降水
在汛期,暴雨、洪涝、山洪、台风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相关部门会发布一系列风险预警,这些预警信号如何识别?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气象预警信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等。按照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低到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程度。此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或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徐珺以收到暴雨红色预警举例介绍,“我要十分重视了,因为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暴雨预警。”徐珺表示,要听从应急指挥,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区,在降雨集中期或者是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前往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也不要去地势低洼地带、河道地区。在城市内涝的时候,要注意远离断裂的电线,还有排水管道等。
防范台风方面,徐珺提醒,一定要“防风又防雨”。她呼吁公众,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的最新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其中需要重点关注风雨预报,不要只关注登陆信息。在防风方面,台风中心经过区域的船只要及时回港,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面对台风时,公众可以提前加固临时建筑物,可以用木板、铁焊等加固门窗,要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强风来的时候撞坏门窗。此外,公众可以提前准备好食物、水源、充电设备、应急设备等。在强风影响期间,民众可以躲进相对牢固的密闭的空间,像卫生间等,规避强风把门窗刮坏时造成的人身损害。
徐珺还特别强调,要防范台风远距离降水。她介绍,虽然某地在台风千里之外,但受台风外围水汽输送和其他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此方也会产生比较强的降雨。如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侵袭华南,宁夏就因台风外围的水汽输送和副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比较强的降雨。“所以,大家如果关注到台风信息,要留意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
城市内涝安全指南:驾驶车辆时,宁绕行不涉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表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杨昆长期从事防洪减灾方面的工作,曾参与起草《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多项国家预案标准,他从多方面做出了城市内涝的安全提示:要关注预警,时刻关注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发布的暴雨、洪水红色预警以及实时路况等信息。
避险为上,在暴雨期间要坚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涉水。平时在家中准备好一些瓶装水、不易变质的食物、收音机、常用的药品,还有应急灯等应急物资,还有要注意地下室、地下车库已经进水了,千万不要去救车涉险。
要注意电,要在室内有积水进入的风险的时候,要立刻关闭家中的电源总闸,避免触电风险。
远离带电物。如说电线杆、路灯杆、变压器、配电箱等可能带电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还要留意电线,如果电线掉落水中,非常危险,一定要远离。
要注意漩涡。如果在路上看到漩涡,要远离。这意味着该地方可能有下水道井盖被冲走了、冲开,还有可能有深坑、有激流。
要果断弃车。在驾驶时,如果不能准确判断水深,要宁绕行不涉水。一般情况下,涉水深度在20-25厘米,对于普通的轿车就有发动机进水的风险;如果说积水深度到60厘米,一般的车辆大概率会熄火、漂浮。“漂浮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杨昆还介绍,如果开车被困在深水里,车门因为水压被挡住打不开,应该用破窗器等工具击打侧窗的四角破窗逃生,汽车天窗也可作为逃生出口。
要做好卫生防疫。不要让皮肤长时间接触积水,涉水之后要尽快、彻底地清洁皮肤。如果皮肤上有伤口,更要避免进入积水。另外,只喝瓶装水或煮沸的水,不要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
滑坡、泥石流有何征兆?如何避险?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介绍,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一是崩塌,就是通常说的山崩,包括岩崩、土崩,是岩体、土壤从高陡的山体上掉下来的现象,以垂直运动为主,危害很大;二是滑坡,是山体沿着一个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可以运动很远,学术界叫“高速远程”;三是泥石流,是土石和水的混合体向前高速流动的现象,可以流动十几公里远;四是地面塌陷,一般是指地下存在空洞,上面的土体由于降雨渗流变软以,塌了下去。
刘传正介绍,这四种灾害类型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如果地区发生过地震破坏了山体,表面上难以察觉,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如果地方有工程活动,比方说切坡、弃土、采矿,再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刘传正还介绍了滑坡、泥石流发生前有何征兆,又该如何避险。
刘传正介绍,在发生滑坡前,滑坡后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裂缝,这些裂缝可能呈圈椅状。而前缘会呈现鼓包现象,甚至把公路顶起来。滑坡上面的树木也会有倾斜,房子墙壁会开裂,地基会下沉,泉水由清澈变为浑浊。
刘传正介绍,泥石流出现前兆的时间较短。比如在山区中发现水流突然增大或者减小,甚至变浑浊,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就说明泥石流就要来了。
刘传正强调,无论是面对滑坡还是泥石流,在逃生时都要垂直于滑坡体、洪流运动方向往两侧跑。“跑得越快、爬得越高越好。”如果来不及撤离,可快速抱住附近的大树,且最好向上爬一段高度;或躲避在附近比较结实的建筑后,待滑坡、泥石流停止后,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
落水后如何用空矿泉水瓶自救?如何在营救时保障自身安全?
暑期往往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强调,平静的水体往往并不平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平静的水环境当中,比如水库、湖泊和流速相对较缓的河流。“大家一看水表面比较平静,就会放松警惕,忽视水面以下的风险,最终造成了危险。因此,不要贸然下水。”
如果不慎落水,还不会游泳,哪些办法可以提高生还机率?郭钦元称,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人体略大,若想稳定浮在水面,就需要补齐密度差。如空书包、空水瓶或雨衣等内部包含空气的物品,都可以是自救的辅助工具。
郭钦元还在现场演示了落水后如何用空矿泉水瓶自救。
他称,要双手握持拧紧的、空矿泉水瓶,握于下颚以下、胸部上方,双手还要尽量贴紧身体,同时双手尽量把瓶子完全压入水中,保持身体往后仰漂。
要用胸肺呼吸,大口吸气,小口吐气,尽量留半口或大半口空气在肺部,这样肺部的空气和瓶子里的空气就提供了浮力。保持仰漂的状态,口鼻露出水面,维持均匀呼吸。在这种状态下,腿会自然下垂。
郭钦元表示,手中没有物品时,保持上述的自救姿势,保持胸腔内部有空气,适当呼喊呼救便可。“刚才说的这种自救方式,是在应急状态下的自救措施,只能提高我们自救生还几率,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或者是绝对安全的。”他强调。
郭钦元还建议不要贸然下水救人,他称,在救援实践中发现,大量救人者是因为体力不支,最后自己溺水。拖带他人游泳和正常游泳的体能消耗差距很大,往往会出乎意料。
郭钦元介绍,除了拨打求救电话外,发现有人溺水后,可寻找周围长竹竿等较长的物品,前文提到的空书包、空矿泉水瓶,或是绳索。此外,很多河流、湖泊、水库都设有救生箱,里面有救生圈、绳索、探杆等专门用于救援的物资。可以把上述物品抛给溺水者,只要溺水者能抓住这些物品,救援的成功率较高,也可保障自身安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加十倍杠杆炒股,在线配资交易网址,炒股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